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10期
目 录
CONTENTS
NO.10 2023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重内涵 白 刚
哲 学
费希特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
张东辉
21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全面复兴:契机、格局与路径
经 济 学
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
刘洪钟 刘源丹
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基于CMDS数据的经验证据
赵锦春 薛业飞
政 治 学
“政党—国家—人民”:理解党的全面领导的一个分析框架
武 星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和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薛 君 曹 胜
法 学
论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权性及侵权责任承担
张金平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著作权法拟制作者理论重构
吕炳斌
新闻传播学
“新闻-宣传-故事”三元模型:论文化子系统的形式界面
王辰瑶
从知晓到理解的新闻知识转向:形态演变、模式生成与发展路径
王建峰
教 育 学
面向造就教育家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龙宝新
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及塑造机制
罗生全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弘扬路径
刘 敏 张新科
长江文化论坛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与保护策略
石 燕
数字化赋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与向度
孙彦斐 刘思源
文章摘要
ABSTRACT→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重内涵 白 刚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理论任务和历史使命。面对“两个大局”,建构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深刻把握它的三重内涵:其理论内涵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拥有自己的思想理论,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其时代内涵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知道“现代化的中国”;其文明内涵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世界知道“文明中的中国”。
费希特的经济哲学思想探究
张东辉
费希特在其国民经济学体系中,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经济现象,批判地看待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现出对人类自身命运与未来的深邃思索,由此体现了他深刻的经济哲学思想。费希特将财产概念界定为公民能够靠劳动生存的权利,并强调国家在保障公民财产方面所要履行的义务和职能,从而导致财产与自由产生一种悖论;他将劳动看作是实现闲暇的手段,而把闲暇视为财富和自由的标志;他将商品的价值规定为每个劳动者能够获得的相当于他的劳动时间的生存时间,同时还指出了货币和资本的本质并加以批判,并主张用谷物券取代金属货币。最后,费希特将经济问题的终极目的指向人的文化培养和道德教化,指向人类自由的实现。21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
全面复兴:契机、格局与路径
张 晓
随着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意识与国家意志快速回归与增强,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全面复兴提供了重要契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主题多元化和地域性特点,大致分为两个发展路径:一是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国家理论,并进一步推动基础理论建构与拓展,不断为后续理论发展提供话语和逻辑支撑;二是延续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革命性特质,深刻批判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这使得国家理论成为当前最具有活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主题之一。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
刘洪钟 刘源丹
数字时代的全球价值链面临重构需求。为此,从国别双边角度出发,构建全球价值链相对位置与全球价值链双边合作度指数,作为衡量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指标,探讨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全球价值链相对位置攀升和全球价值链双边合作度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行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投入数字技术的促进效应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发达经济体投入数字技术效果更显著等。对此,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对数字经济创新要素的投入,同时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促进数字经济的技术进步创造条件,也为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重构进程进行赋能。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基于CMDS数据的经验证据
赵锦春 薛业飞
在以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与流动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有助于阐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流动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缩小城乡流动劳动力的收入差距,也能缓解城乡收入不平等。扩大私营部门就业需求是数字普惠金融得以促进农村流动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关键,但数字普惠金融带动农村流动劳动力创业增收和家庭财产增值的功能仍有待发挥,户籍制度依然是城乡流动劳动力收入不平等的来源。建议借助数字化技术增强精准普惠金融服务获得能力,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城市包容性就业促进功能,提升农村流动劳动力金融素养与投资意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家庭的资产增值功能。“政党—国家—人民”:理解党的全面领导的一个分析框架
武 星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需要把握三对关系,即中国共产党和自身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关系。从政党维度看,党的领导是党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领导自身建设的制度体系。从国家维度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从人民维度看,党的领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制度体系。三者有机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和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薛 君 曹 胜
民主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话语体系中“纲”的范畴,是政治问题的关键。西方现代化视野下经过“无害化”改造,蜕化为“去功能化”赝品的资本主义民主被包装成普世价值,长期垄断对民主概念的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机械套用西方民主模板导致失败,西方民主面对危机却无法在自身体制内实现纠错,人类政治文明呼唤民主思维和实践空间的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范式,叩问并回归了“人民主体性”的民主核心价值,依靠党的领导统筹和组织协调,保障民主价值目标的实现,以平等观为价值导向,重视实质与结果的辩证统一,秉持全方位、全覆盖、全链条实践的民主原则,打破了西方民主“精英政治”将民主实现形式固化的价值认知,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民主治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指明了新的方向,开辟了一条建构新的政治文明样态的光明之路。论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权性及
侵权责任承担
张金平
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中已超越工具角色,而扮演创作者角色,我们无法延续1965年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权性世纪之问提出时的逻辑、诉诸解释论将其定位为人类创作的工具。对此,应从立法论重新考虑该世纪之问。具体而言,人工智能自主生成物不符自然权利学说、激励说和投资说等版权正当性理论要求,缺乏获得版权保护的正当性;同时因可通过收取服务费等方式获得激励而缺少版权保护的必要性;因而在立法上不宜对其提供版权保护。考虑到生成式人工智能自主生成物在形式上既容易与人类作品相混淆、又可能因满足版权侵权构成要件而涉及到侵权责任的承担,著作权法在修法时也应当一并考虑。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著作权法
拟制作者理论重构
吕炳斌
人工智能时代著作权法面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作者”的身份问题。对此,一种优选方案是采取“拟制作者”的进路。著作权法中“拟制作者”的传统理论因法人作品而生,以经济色彩颇浓的“投资保护论”为主调,这难以为人工智能创作的著作权归属提供合理且充分的理论支撑。在投资关系的背后,可升华和提炼出“创新过程控制论”。“拟制作者”的正当性基础不是金钱投资,而是其享有的对创新过程的控制。这一改进版的新理论在本质上契合财产法原理和知识产权法的创新激励理论,是对作品权利配置的体系化和理性化解释。面对新问题,这一新理论具有很强的可适性。以当下著作权法面临的人工智能创作问题为例,人工智能创作仍是人类控制的创新过程,人工智能作品的权利应当配置给对创新过程施加控制的自然人或法人。“新闻-宣传-故事”三元模型:论文化子系统的形式界面
王辰瑶
新闻、宣传、故事是三个关系密切的文化子系统,但因此也容易产生形式困惑、影响文化工作的成效。本文从系统差异理论视角出发,建构了“新闻-宣传-故事”三元模型。该模型展示了新闻、宣传、故事是如何在实践主体、文本形式高度重合的情况下表现出特定系统功能差异,并以不同形式秩序维系各自文化子系统的稳定。新闻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守望”,以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真实叙述作为维系系统的连接秩序;宣传最重要的功能是“形成共识”,以宣传立意和宣传方法的相互配合作为维系系统的连接秩序; 故事最重要的功能是“情感连接”,以情节、角色、主题等组合成共情文本为维系系统的连接秩序。该模型认为新闻、宣传和故事既是不同的“三元”,又在实践中有深度交融。这种“和而不同”的特点体现在“新闻-宣传”、“新闻-故事”以及“宣传-故事”的具体关系上。本文通过三元模型,对新闻、宣传、故事子系统关系与运作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运用模型的“界面”工具,回应和分析了新闻系统运作的实践问题,包括如何通过内外界面的作用在功能和形式秩序上体现新闻的“类型化”、维护新闻形式稳定,并在不破坏系统的前提下进行新闻创新等。本文认为,从系统差异的角度,未来应注重发展对新闻和相近文化系统的实际工作有阐释性和针对性的精确理论。从知晓到理解的新闻知识转向:
形态演变、模式生成与发展路径
王建峰
新闻作为知识,在“知晓类知识”和“理解类知识”组成的“连续集”上位置并不固定,早期传统新闻阶段偏向于“知晓类知识”,随着传播技术发展以及新新闻形态出现,新闻开始逐渐向“理解类知识”偏移。从“知晓类知识”到“理解类知识”的新闻知识转向,为新的新闻模式生成创造了条件。本研究尝试在传统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之外,基于新闻知识形态演变提出一种新模式——“知识模式”。该模式以传递偏实践的“理解类知识”为主要功能,试图把新闻报道从庞杂的现象罗列中解放出来,赋予新闻构建“认知权威”的新角色。“知识模式”发展路径包括:从记者作为“被动连接者”到“知识创造者”的新闻理念创新,以解决“认知危机”“交往危机”为面向的新闻实践创新,从“准确记录社会”到“准确报道社会”的技术创新。面向造就教育家的新时代中国特色
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龙宝新
教育家型教师是建设教育事业的珍稀资源,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系统,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是当前我国教育强国事业的战略性考虑。教师教育体系位于“教师教育体制”与“教师教育系统”的中间部位,是由教师培养目标定位、教师培养培训活动、教师培养机构网络、教师教育治理制度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三个显著特征是时代性、中国性、体系性,历史逻辑、国家逻辑、专业逻辑是决定其现实形貌与走向的幕后轨道。要造就当代中国急需的教育家教师,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要启动四个建设行动:确立层类齐全、高端定位的培养目标体系,构建纵横交错、精准匹配的培养服务体系,完善协同联动、师范主导的培养组织体系,建设一主多元、共建共治的培养治理体系。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及塑造机制
罗生全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崇高品质的集中表达,伴随时代发展有了崭新意蕴。就其结构而言,教育家精神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同时也规约着教师个体成长及群体发展的价值追求与行为规范。从其定位来看,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精神的时代诠释,也是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新认识的时代标注,同时还是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精神旗帜的时代说明,其内涵的价值表征和实践要求,共同形塑了独特的价值谱系。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可从社会与个体双重塑造机制促进教育家精神养成,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弘扬路径
刘 敏 张新科
2023年第39届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仁爱之心、躬耕态度、弘道追求等六个方面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教育家精神逻辑完整,架构严密,蕴含丰富的时代内涵,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等方面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其在教育界形成广泛认同、共同遵循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在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舆论氛围营造、构建多元支持体系等方面探索教育家精神的弘扬路径。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空间分布与保护策略
石 燕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战略发展的重地,经济水平高、综合实力强、文化资源丰富。本文以长江经济带的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双维分析方法,发现长江经济带非遗代表项目分布不均但逐渐趋于平衡,空间基尼系数与地区的经济水平、科技发展、文化特色有着密切关系。对长江经济带47份地方非遗保护条例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策出台滞后于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颁布的时间;环境型政策丰富,供给型政策全面,需求型政策不充分;长江下游政策涉及面远高于长江中下游。因而,应从推动长江经济带非遗保护一体化、挖掘非遗的生活价值和经济价值、建立供需平衡的非遗文旅业态、增强非遗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进一步强化非遗保护。数字化赋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与向度
孙彦斐 刘思源
党的二十大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数字化建设回应了这一要求。但数字化赋能文化公园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需要明确其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找准数字化赋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逻辑,需要从长江文化的在地性、结构性、记忆性出发,构建具有文化原真性、多元性、同一性的国家集体记忆。在数字化实践上,应尊重长江文化的在地性,建立虚拟与在地空间的互动互联;明确长江文化的结构性,建立多尺度数字化文化保护机制;重构长江文化的记忆性,建立诗性自觉的数字化国家记忆,使得长江文化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记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本刊坚持原创,欢迎转载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投稿网址: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联系电话:025-83611547
收录于合集 #每月目录
50